近日,中央企業負責人研討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研討班相繼在京召開。《國資報告》記者在會上獲悉,今年以來,中央企業和各地方國有企業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主動識變應變、奮力攻堅克難,保持了穩中有進的運行態勢,有效發揮了國民經濟“頂梁柱”“壓艙石”作用。
在回顧發展成就的同時,研討班還深刻分析了國資國企當前面臨的發展形勢,提出在新的格局加速重構、新舊動能加速迭代、新的產業機會加速涌現的背景下,國資國企必須把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中央企業要努力開啟增長的“第二曲線”,加快實現從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長”向科技創新驅動的“智慧型增長”轉變,在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上主動作為;地方國有企業要以編制和實施“十五五”規劃為契機,始終堅持戰略導向、長期主義,以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重塑未來核心競爭力。
《國資報告》雜志2025年第8期為您帶來特別策劃《應變局 穩大局 開新局》,本篇為經驗交流四《中國建材:加速轉型發展 打造“國之大材”》。
中國建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精神,圍繞國務院國資委新核定的“非金屬材料制造及相關資本投資”主業,統籌穩增長和增后勁,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2025年1—6月,中國建材經營業績穩中有進、質效向好,“一利五率”全面優化,利潤總額同比增長,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深化提質增效,夯實穩增長的“根基底座”
中國建材牢固樹立“五個價值”鮮明導向,堅決落實“一增一穩四提升”要求,緊跟宏觀形勢和行業周期,緊抓政策利好和市場機遇,以全面預算管理為統領,深化落實提質增效專項行動,為完成全年經營目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狠抓生產經營創效,穩價拓量成效突出。中國建材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的決策部署,帶頭踐行“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理念,積極應對需求不足、周期性過剩與階段性過剩疊加、競爭加劇等風險挑戰,靠前發力維護行業生態、推動穩價拓量,以高質量穩增長助力穩預期、強信心。1—6月,中國建材玻纖紗和電子布同比量、價齊升,毛利率同比提升;風電葉片、鋰電池隔膜、碳纖維、涂料、顯示模組銷量同比增長。
狠抓管理賦能增效,運營效率顯著提升。中國建材深化“三精管理”、“九宮格”管理法、“增節降”工作法等特色管理實踐,全面推進司庫體系應用,實現資金等模塊穿透管理,持續提升盈利能力、成本競爭力。加強供應鏈管理,成立采購交易中心,全面推進集中采購和全量全流程上線。1—6月,成本費用率同比下降2.6個百分點,銷售、管理、財務“三項費用”都同比下降。
狠抓資產運營增值,投資回報穩步提高。中國建材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優勢,加快存量資產流動增值,提高投資回報率和內部收益率。加強股權運營。堅決落實黨中央關于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的決策部署,完成增持回購超40億元,有效提振投資者信心,增強股東回報能力。推進內部股權轉讓超20億元,氮化物陶瓷引入中車時代投資等戰略投資者。加強固定資產運營。在去年發行類REITs挖掘資產“沉睡價值”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實現非經營性資產處置收益數億元。加強無形資產運營。與蘇州市、蘇州實驗室、南京大學等共建“蘇州先進材料谷”。專利首次實現國際市場轉化,支撐歐洲低碳水泥改造項目。
加快產業轉型,打造穩增長的“第二曲線”
中國建材圍繞戰新產業和基礎建材“兩端發力”,拓展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以新產業、新市場打開發展新空間,加快打造增長“第二曲線”,實現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
戰新產業加快布局,搶占“新賽道”。中國建材堅持戰略理性與經濟理性相統一,以多元化方式大力布局戰新產業。持續推動內生增長。近三年,戰新產業收入站穩千億元規模、利潤站穩百億元規模,培育形成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級梯度產業集群,3個項目入選戰新產業“百大工程”,航空復材、石英玻璃、低介電玻纖、柔性玻璃等大批新材料應用于“國之重器”和“國貨品牌”。新材料有很多應用場景,也有一些民用產品,例如手機的三折屏、柔性玻璃、智能手表上的超隔光玻璃、新能源車上的陶瓷層、內部的氮化硅陶瓷球等,這些都是在不斷量產過程中進入新產業的新賽道。加快實施并購重組。中國建材積極開展技術并購、初創公司并購和產業公司并購,快速形成具有技術和市場優勢的發電玻璃、光伏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石墨等新材料產業,近三年完成16個戰新產業并購項目。穩步開展資本運作。中國建材牽頭設立3只總規模260億元的科創基金和產業基金,參與出資國企混改等6只基金,為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戰新產業提供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其中,新材料產業基金累計交割項目39個、投資額近百億元。
中國建材集團所屬中國巨石在江蘇淮安投資百億元建設了全球首個玻纖零碳智能制造基地
基礎建材強基轉型,構筑“新優勢”。中國建材摒棄靠大規模需求拉動的慣性思維,加快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在減量發展的新常態下拓展價值增量。內外兼修、內功托底。中國建材內抓管理提質增效、外抓生態穩量復價,發揮穩增長“壓艙石”作用。1—6月,中國建材基礎建材板塊“兩金”同比下降,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同比增長。水泥、商混、骨料單位成本均同比下降、毛利率同比增長。轉型升級、向新求質。中國建材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重塑生命力。特種水泥銷量同比增長12.2%,風電混塔用商混銷量2.2萬方。擁抱AI4S,加快研發范式變革,低碳水泥配方研發周期縮短60%;基礎建材大模型在140余個水泥生產場景實現數據增值,噸成本降低2元以上。建成水泥智能工廠30個、數字化礦山13座。低碳水泥通過中試驗證,建成全球最大水泥碳捕集項目。
兩個市場協同深耕,拓展“新空間”。穩步拓展國內市場。中國建材堅決服務擴大內需戰略,1—6月完成國內投資150多億元,推動8個“兩重”“兩新”政策建設。勇擔鏈長責任,發揮主體支撐和融通帶動作用,首屆共鏈行動發布188項供需對接清單。近三年,中國建材與中國華電、中國建筑等多家央企開展戰略合作。加快“海外再造”。玻纖、風電葉片、石膏板、碳纖維和鋰電池隔膜全球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水泥玻璃工程全球市場占有率65%。中國建材踐行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倡議,率先建立中非綠色建材聯合實驗室。與沙特阿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1—6月,中國建材國際化收入同比增長16.6%,國際化指數增長2.4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9.4%。完成突尼斯水泥收購,巴西基地實現中國風電葉片海外制造零的突破,建設東非、中亞最大石膏板生產線。
強化創新驅動,積蓄穩增長的“源頭活水”
中國建材堅持科技、管理、商業模式、體制機制“四位一體”全面創新,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工程”,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努力實現從0到N的跨越。
加快供給與需求融合,跨越從0到1的“魔鬼河”。中國建材通過出題、出錢、出機制,構建需求導向、正向為主的創新體系,增強原創技術供給。雙維度“出題”。中國建材以需求牽引創新,圍繞國家所急和市場所需,突破高放核廢液玻璃固化、低碳水泥等大批原創技術;以正向創新引領市場需求,持續突破T700級、T800級、T1100級碳纖維產業化技術,實現航空航天、橋梁、汽車等多場景應用。多元化“出錢”。中國建材持續提升橫向課題占比,近五年年均研發投入超100億元,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持續提升至6.8%。以人為中心“出機制”。創新實施“揭榜掛帥”等攻關機制,出臺科技人才激勵12條,將數據、場景作為創新要素進行確認。
加快技術與資本融合,跨越從1到100的“死亡谷”。中國建材通過技術工程化、資本賦能和完善機制,提高成果轉化率,破解“技術敲不開市場大門”困境。加快技術工程化。中國建材加強中試平臺建設和裝備研發,近三年建成18條中試線、47條示范線,5項納入國務院國資委中試平臺開放目錄、3項納入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培育名單。強化資本賦能。中國建材積極引入時點、類型匹配的資本,新材料基金作為領投方完成集團內投資金額20多億元,撬動外部權益性融資100多億元。投資的天岳先進作為中國企業首獲“半導體年度國際金獎”。完善成果轉化機制。中國建材建立內部創新型企業與產業型企業的聯合創新機制,明確要素貢獻再分配和對外轉化保護辦法;實施科技成果ABC分類轉化,分級分類激發成果轉化活力;大力培養技術經理人隊伍,鏈接創新鏈與產業鏈,賦能科技成果轉化;全過程跟蹤研發項目市場前景,推動研發支出資本化。
加快內生式創新與外延式創新融合,跨越從100到N的“達爾文海”。強化內生式創新。中國建材持續推動產品迭代升級和成本下降,實現E7、E8、E9高模高強玻纖升級,1代、2代、3代低介電玻纖量產,16微米、12微米、5微米鋰電池隔膜迭代。目前玻璃纖維位居全球第一,以力學性能為主。例如隨著風電葉片從幾十米長擴展到150米長,對玻纖的強度和模量提出更高要求,中國建材研發的E9就可以滿足。隨著AI芯片的出現和交換機傳輸速率的提升,PCB板使用的玻璃纖維需要低介電和低膨脹系數,中國建材開發的低介電3代玻纖滿足其性能需求,而且實現商業化應用,AI PCB板已經開始量產使用。因此必須要實現內生式創新,跟上迭代和替代的速度。強化內生式與外延式創新的融合。中國建材并購碳纖維初創企業,連續投入近10億元支持其創新,打造全球最大碳纖維基地;依托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并購融合歐洲風電葉片技術,孵化打造全球最大風電葉片業務。強化外延式創新。中國建材并購嘉寶莉等行業頭部企業,構建工業、建筑、家具等全品類涂料技術體系;關注被替代風險,與高水平研發機構廣泛合作,圍繞下一代技術強化攻關,持續培育新增長曲線。
行至半山不停步,中流擊水再出發。中國建材將乘發展之勢、聚實干之力,胸懷“國之大者”、打造“國之大材”,持續拓增量、優存量、抓變量、提質量,不斷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更好發揮“三個作用”、爭當“三個排頭兵”,為實現“十四五”高質量收官、“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