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我省發布的《關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這對于發揮縣城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激發遼寧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增強縣城產業承載能力,吸引人口向縣城集聚。縣城作為連接城鄉的重要載體,是統籌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的戰略支點,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切入點和關鍵環節。要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一縣一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縣城產業鏈創新能力,增強產業平臺集聚功能,完善商貿流通體系,不斷促進縣域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推動人口向縣城集聚。要重點引導縣域產業向縣城集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積極發展培育專業功能縣城。大城市周邊縣城要主動承接大城市產業轉移,做好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健全商貿物流網絡,建設物流配送中心,打造工業品和農產品分撥中轉地。農產品主產區的縣城要重點提升縣域農業產業化水平,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做優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尤其是遼東綠色經濟區的縣城,要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完善游客服務中心、旅游道路等配套設施,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完善縣城基礎設施體系,為縣城的發展留足空間。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全面提升縣城基礎設施承載能力,要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提升縣城產業配套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基礎設施等,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大城市周邊的縣城和專業功能縣城,重點要提升縣城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水平,構建一體聯通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加快建設智慧縣城,全面提升縣城能級。農產品主產區縣城、重點生態功能區和人口流失縣城,重點在于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優化城市路網體系,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管網整修、水電氣暖及環衛設施配套等,推進縣城基礎設施有機更新。
提升縣城公共服務承載能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全面提升縣城公共服務承載能力,遵循縣城發展規律,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趨勢,推動縣城公共服務供給與常住人口規模相匹配,推進縣域集團化辦學模式改革,引導城市醫聯體、縣域醫共體建設向縱深發展,積極發展養老托育服務,堅持社會保障城鄉統籌發展,推動縣鄉村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發展。大城市周邊縣城和專業功能縣,重點在于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增量提質,便利共享。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和人口流失縣城的公共服務建設,要重點放在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加快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加強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
改善縣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擦亮宜居宜業生態底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升縣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加強縣域生態修復工程,優化縣城人居環境,拓展縣城綠色空間,推動縣城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倡導縣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塑造縣城人文特色風貌,逐步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城市周邊的縣城和專業功能縣城,重點在于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推進縣城園林生態建設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營造良好的縣城宜居生態環境,吸納縣域內農業轉移人口。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重點在于加強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因地制宜推動綠色發展,深入挖掘縣城歷史文化內涵,塑造城鄉人文特色風貌。
優化縣城要素承載能力,暢通“人財地”要素流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政策體系,促進城市資源要素有序向鄉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優化縣城要素承載能力,繼續深化縣域資源要素“人財地”掛鉤政策,健全縣城市民化推進機制,補齊縣城結構性人才不足的短板,完善縣城集約高效用地機制,調整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建立縣城可持續投融資機制,通過不斷推動縣域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資源要素在城鄉間有序流動。大城市周圍的縣城和專業功能縣城,依據新增常住人口數量,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完善人才與人口政策體系,制定人才及外來人口落戶激勵政策,持續優化技能人才、創新人才、創業人才服務措施,落實好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較多、落戶成本較高地區的財政支持政策。遼東、遼西生態功能區及生態脆弱區、生態敏感區、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縣城,重點放在建立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機制。人口流失縣城重點嚴控城鎮建設用地增量、盤活存量,加強財政轉移支付保障民生發展,共同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