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陜煤集團韓城礦業公司象山礦井灰窯溝生態公園蒼翠黛青撲面而來;黃陵礦業雙龍煤業公司占地65畝的2個煤矸石山進行二次“變身”后,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吸引東方白鸛在此筑巢繁衍;檸條塔礦業公司南翼生態產業示范園區198.2畝蔬菜大棚迎來大豐收,往昔漫天黃沙的沉陷區成了西紅柿、辣椒、香瓜等20余種果蔬生態采摘觀光園……
近年來,陜煤集團累計投入資金35億元治理75萬畝采煤沉陷區,開展470項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工程及相關工作,在綠水青山間交出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答卷。
構建礦區生態治理體系
陜煤集團立足各礦區稟賦,多措并舉構建生態治理體系,加速礦山生態治理進程。
為有效解決采空區地面耕地塌陷等問題,2022年以來,彬長礦業公司胡家河礦聯合彬州市相關單位,在義門鎮豆家灣社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地質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工作。
兩年來,在政企雙方密切配合下,胡家河礦完成4400余畝土地復墾及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面積1000余畝。經過治理,豆家灣社區農耕土地初步形成“田塊規則化、道路網絡化”的格局,形成穩定性強、生產能力高的復合農業生態系統,農戶年增收160萬元。
近五年來,陜煤集團各礦區形成“整體搬遷+小流域治理+生態旅游”“土地流轉+生態農業+經濟林業”“農戶合作+休閑旅游+生態農林業”“專業公司+中藥材種植+生態養殖”4種生態治理模式。
檸條塔礦業公司綠色田園綜合體工程占地面積2163.7畝,采煤沉陷區緩坡變成梯田種植區,原始林地變成經濟果林區,形成整體規模效應,年固碳能力達3000噸;張家峁礦業公司在采煤沉陷區修建現代化農業大棚及養殖場,形成綠色發展旅游區、錦繡農業生產區、田園生態林業區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間布局;紅柳林礦業公司在治理采煤沉陷區的基礎上,打造立體式生態示范園、國家級生態環境科普館、礦山生態景觀帶、北翼草原旅游、南翼采摘休閑、河谷極限運動、游牧文化—農耕文化—革命文化多點銜接的空間布局。
開展生態治理技術研究
陜煤集團曹家灘礦業公司地處黃河沿岸的榆神礦區,位于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賦煤條件得天獨厚,但生態環境脆弱。
立足礦區現狀,曹家灘礦業公司本著“就近利用、生態優先、多方兼顧”的原則,統籌做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一方面,強化生態補水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林田草灌溉水源,同步推進科技在生產中的深層次應用,使礦井疏干水深度處理后達到生態治理、農田灌溉用水標準,植被覆蓋度從前期的不足10%提高到50%以上,實現了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應用技術手段實現精細生產,通過紅土墊層缺失區隔水層再造,解決生態水資源破壞問題,最大限度減小生產活動對地下水系的影響,有效保障表層土地復墾、植被修復。
另外,陜煤集團陜北片區千萬噸級礦井集群開展了多項技術研究。紅柳林礦業公司強化植物固碳和采空區一氧化碳吸儲關鍵技術研究,推進采煤沉陷區裂縫治理與植被恢復工程;檸條塔礦業公司開展海綿土壤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陜北煤礦區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及生態重建關鍵技術與示范項目研究;張家峁礦業公司研發千萬噸礦井“智能+”生態管理平臺構建與應用系統,開展煤炭沉陷區治理技術研究;小保當礦業公司實施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試驗項目、塞上森林城生態修復項目等。
推動“數字生態”體系建設
為落實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陜煤集團全力推進“數字生態”體系建設,推動環境監測和修復治理更加科學高效。
從部署監測點位,安裝地表形變、水土環境質量等監測設備,到實現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數據鏈“省、市、縣、煤礦企業”四級平臺貫通,2021年底,陜煤集團36對生產礦井上線運行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預警系統。截至目前,設置監測點1300余個,監測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里,實現了從傳統人工取樣、踏勘等到全天候礦山地質環境動態實時自動監測、智能分析的跨越。
陜煤集團上線運行的陜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大數據平臺,基于大數據、云計算、5G等信息技術,融合空天地立體動態監測網絡,實現了空間生態修復保護項目數據實時動態采集和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業務的全生命周期統一管理,為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數據支持和決策依據;通過實時監測地表形變、地面采空區沉陷等地理環境變化,提升了礦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和生態治理信息化水平。
通過綜合施策、管理技術“兩手抓”等,陜煤集團堅持推動礦區生態與碳匯減排協同發展,建成綠色礦井27對,在黃陵、澄合、韓城、陜北、榆北5家礦業公司實現綠色礦山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