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腳步漸漸近了。9月9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公開征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工作目標提出啟動實施(2024—2026年)和深化完善(2027年—)兩個階段,積極穩妥推進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并明確了每個階段的具體目標。 水泥是碳排放大戶之一,根據《2023中國建筑與城市基礎設施碳排放研究報告》,2021年建材生產運輸階段碳排放值為17.0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比重16%,其中水泥的占比就達到15%,“雙碳”任務不可謂不艱巨。行業內不少聲音都期盼著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 華潤建材科技總裁景世青曾表示:“全國碳市場的出臺對于我們而言是重大利好,水泥行業可以借此機會加速淘汰落后產能。“ 海螺建材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周金波也曾建言加快推進水泥行業進入碳市場。他認為這將有利于發揮市場機制,鼓勵水泥企業通過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淘汰落后設備和產能,實現水泥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水泥行業如何迎接碳交易? 水泥行業在積極探索行業內重點減排路徑的同時,積極做好碳資產管理工作,利用碳金融工具實現保值與增值等方面入手加強碳資產管理,可以使其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水泥企業可以從摸清家底,有效管理碳資產;實現低碳管理,設立專門機構或者部門;積極參與碳市場交易,積累經驗;開發碳金融產品,助力自身發展四方面著手,進行碳資產管理,為企業在碳市場中獲得優勢。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水泥新材院副院長葉家元表示,水泥納入碳市場,企業可從三方面入手準備:
一是盡量摸清家底,對自己的實際情況要了然于心、如數家珍,且要對未來本企業的低碳狀況要有明確的預期;
二是盡早儲備或是實施相關低碳技術,包括但不限于節能改造、示范驗證低碳新技術等,聚焦低碳技術,形成碳資產,搶占先發優勢;
三是要適當關注和了解碳核算方法和碳交易機制等,加強政策學習,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將來應對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