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況
(一)背景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黑龍江省雞西市是世界優質石墨主產區,2014年被中國礦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石墨之都”,是黑龍江省首家、全國第11家國家級礦業名城。石墨累計探明儲量9.76億噸,居世界前列,50%以上為大鱗片晶質石墨,最高品位22%,是全球最大的天然鱗片石墨主產區。目前,雞西已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石墨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城市,全市年處理礦石能力達到750萬噸,精礦粉產能62萬噸,深加工制品產能52萬噸,全市石墨精礦粉產量約占全國的35%。
當前,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石墨產業給計量測試提出了許多新任務、新挑戰,迫切需要計量在測量精度、測量方式和測量數據等方面不斷提供更加精準、更加極端、更加快速的服務;迫切需要計量從質量技術基礎的角度,為其提供“全壽命周期、全產業鏈、全溯源鏈”的計量測試技術服務并開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在此背景下,雞西市檢驗檢測中心聚焦石墨產業“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等計量測試問題,析困境之因,求破解之道,向“新”前行、逐“新”而進,牢牢把握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計量科技創新,賦能石墨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案例簡介
雞西市石墨產業涵蓋蓄能、密封、超硬、傳導、石墨烯等8個產業鏈條、25個類別、300余個規格。各產業鏈、各環節涉及的計量測試數量多,很多計量參數都是復雜量、多參量、動態量,計量測試參數主要包括:振實密度、松裝密度、粉末壓實密度、真密度、固定碳、水分、PH 值、比表面積、篩余量等90余個。常用計量器具有:振實密度測試儀、松裝密度測試儀、磁力加熱攪拌器、顯氣孔率容重測試儀、碳素(石墨)電阻率測定儀、比表面積及孔徑分析測試儀、激光粒度測定儀、X射線衍射儀等100余種測試儀器。以振實密度為例,測量數據是衡量球型石墨、石墨類負極材料活性的關鍵質量指標之一,影響終端電池產品的容量大小,相關測試儀器是石墨產業鏈中的關鍵設備之一,是保證石墨類負極材料生產和科研的重要儀器。振實密度指標直接影響球型石墨銷售價格,振實密度誤差0.01g/,銷售價格相差(400~500)元/噸,終端產品定位下滑一檔,本案例聚焦石墨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計量測試需求、測量技術難題、量值控制手段缺失等問題開展計量技術科研攻關,先后起草《振實密度測試儀校準規范》《松裝密度測定儀校準規范》《磁力加熱攪拌器校準規范》等7項計量校準規范及多項科技成果,切實解決了石墨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等計量測試問題,有效提升了石墨產業全產業鏈計量測試服務能力和產品全壽命周期計量保障能力。
案例具體做法
(一)案例詳情
1.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點燃新引擎,為新質生產力“增動力”。石墨產業中關鍵測試儀器溯源手段的缺失使得石墨產業計量結果的一致性難以保障,直接影響石墨產業檢測數據的準確可靠和全產業鏈產品質量,嚴重制約石墨產業生產力的發展。科創團隊積極開展石墨產業急需的計量測試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研究、轉化和應用。通過對不同生產廠家、不同型號的測試儀器進行多次驗證分析試驗,聽取并參考相關單位的技術專家所反饋的意見和建議,研究了一套科學的試驗方法及試驗設備,使得測試方法具有經濟性和可操作性。并將相關測試方法申請起草制定成為黑龍江省計量技術規范,一年以來,《振實密度測試儀校準規范》《磁力加熱攪拌器校準規范》《松裝密度測定儀校準規范》《恒溫培養振蕩器校準規范》《丁字尺校準規范》等7項石墨產業急需的計量技術規范先后發布實施,有效解決了檢驗檢測方法的一致性問題,計量科技創新為引領和促進石墨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2.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優勢,為新質生產力“添活力”。精準對接,“小成果”助力“大發展”,從制定規范——制度機制的軟件保障,到建立計量標準——基礎設施的硬件支撐,聚焦自主創新,為產業提供有力支撐?!墩駥嵜芏葴y試儀校準裝置》《松裝密度測定儀校準規范》等科創成果接連涌現,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瓶頸”難題。計量技術規范的制定填補了省內、國內相關計量測試領域的空白,完善了計量溯源體系;相關計量標準裝置的籌建,將大大提高企業質量檢測水平,有效促進相關產業的標準化和高質量發展。科技成果的轉化為儀器校準溯源提供有力技術依據,檢測結果可為企業升級或改造檢驗設備提供數據參考,以振實密度測試儀校準規范發布實施為例,每年為企業挽回因關鍵儀器測量數據失準造成的經濟損失數百萬元。
3.強化科技服務能力,構筑新支點,為新質生產力“強內力”。深耕細作,從被動“你提我診”到主動“把脈開方”,積極融入石墨產業生產活動,想企業所想,立足企業發展實際,發揮好政府相關職能作用和技術機構服務能力,為企業提供計量“一站式”“保姆式”服務,積極打造石墨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通過精準計量打造“精品”計量服務品牌。建立計量問診工作機制、專家聯系制度、成立專家服務隊等方式,解決企業計量測試難題。開展應用性、創新性、前瞻性研究,不斷提高為企業服務的能力、水平、條件,適應新時代新發展理念,引領帶動區域內石墨產業鏈整體質量水平提升。
(二)具體成效
1.加強計量標準建設,完善量值傳遞溯源能力。幫助和指導石墨企業建立完善與生產、經營、節能降耗相適應的企業最高計量標準,引導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活動需要自主開展計量器具溯源。最大限度縮短為企業提供計量檢定、校準、測試的服務時限,推動企業采用先進計量測試技術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
2.加強科技創新攻關,提升計量先行引領能力。針對前瞻性計量測試技術、產業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等開展科研攻關,積極努力填補專用測量方法空白,通過制定產業計量領域急需的校準方法或測試技術規范,有效解決計量測試方法的一致性問題,主持起草的《振實密度測試儀校準規范》《松裝密度測定儀校準規范》和《磁力加熱攪拌器校準規范》等7部黑龍江省地方計量技術規范,在全省范圍內實施,7部規范全部取得黑龍江省科技成果證書。
3.建設供需服務平臺,夯實計量基礎保障能力。研究建立企業計量供需對接平臺、匯聚計量技術機構、高等院校、檢驗檢測機構、行業協會等各方技術力量,積極打造產學研用結合的高水平開放式協同合作平臺,推動計量測試服務與石墨產業發展的相融相長、耦合共生。努力夯實并提升石墨產業全產業鏈計量測試服務能力和產品全壽命周期計量保障能力。
Q
案例創新點
(一)案例實施的創新點
1.抓住“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不斷促進創新體系優化,搭建高水平創新平臺和實驗基地,持續推進學科、人才、團隊、科研協同發展,加快推進“有組織科研”,補足基礎研究短板,為生產力增加創新內涵。聚焦石墨等優勢產業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布局,著力突破技術難關,常態化開展“揭榜掛帥”科技攻關,激發創新活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及時將創新成果轉化運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大力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科學規劃,統籌布局,促進更多創新成果轉變為新質生產力。
2.擴大“人才賦能”,這一最大增量,抓好人才引育管用“全鏈條”。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撐,積極精準引進“高層次人才”,迭代優化人才培育政策,在資源配置、服務保障等方面優先保障,在項目支持、平臺搭建等方面予以傾斜,著力打造一批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的高素質科創團隊。團隊聚焦產業的前沿需求,致力于計量測試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的研發、轉化與應用,不斷填補專用測量方法的空白。近年來,團隊還積極參與標準制定和技術規范編撰工作,不僅為行業提供了科學、統一的檢驗檢測方法,更引領和促進了計量產品質量的整體提升。近年來,團隊的科研成果斐然,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取得實用型專利20個,參與制訂黑龍江省石墨地方標準9項,起草省級計量技術規范7部,8項科研成果獲得雞西市科技進步獎。
3.激活“深化改革”這一資源存量,走好創新驅動發展“康莊道”。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向改革創新要動力。科創團隊設立的初衷就是利用區域優勢產業和自身發展優勢,匯聚了計量技術機構、高等院校、檢驗檢測機構、行業協會等各方技術力量,積極打造產學研用結合的高水平開放式協同合作平臺,強化平臺協同運行工作機制,加大產學研用計量技術聯合攻關力度,加強企業急需的計量測試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研究、轉化和應用。努力夯實并提升石墨產業全產業鏈計量測試服務能力和產品全壽命周期計量保障能力。
(二)推廣價值
1.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增添新活力。本案例聚焦石墨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計量測試需求、測量技術難題、量值控制手段缺失等問題開展計量技術科研攻關,通過編制一系列校準規范,填補了省內相關領域的空白,完善了計量體系。這些規范的制定和實施,不僅提高了計量器具的校準水平,還促進了相關產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發展。
2.技術幫扶,為“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力。本案例充分調研了石墨產業、儀器廠家、檢驗機構等單位,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和產業現狀,將技術幫扶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為石墨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全面開花提供廣袤的技術土壤,高水平編制規范、高質量幫扶產業、高標準構建服務平臺,形成專業化強、應用場景足、承接效能好的創新平臺體系。
3.人才聚集,為“新質生產力”夯實新內力。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科技創新是關鍵要素,人才驅動是必要支撐。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依靠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高質量人才隊伍建設。
(三)體會感受
欲致其高,必豐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每一次顛覆性的科技革新,都會帶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我們要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新質生產力開辟發展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