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來,一項以流程再造、規范審批、全程服務為主要特征的重大改革——遼寧省省級礦業權審批登記制度改革在遼沈大地全面推進。日前,記者前往沈陽、本溪、鞍山、朝陽等地就該項改革的緣起、做法、成效等進行采訪。據了解,遼寧省省級礦業權審批登記制度改革實施以來已取得明顯成效,在當地礦山企業和礦政管理部門中引發較大反響,激起了強勁的改革攻堅“沖擊波”。
改革勢在必行
遼寧擁有眾多優勢戰略資源。新時代,遼寧在國家發展全局中被賦予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地、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先行地、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地的定位,在維護國家國防安全、資源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中擔負重要職責。近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激發動力活力,在深化改革開放上攻堅突破,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來抓,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打造營商環境升級版……2023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3%,在譜寫東北振興新篇章中展現出更大作為。從產業鏈角度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是制造業發展的“底盤”。遼寧的礦產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有著緊密的內在的聯系。在推進全面振興發展進程中,遼寧聚力打造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冶金新材料產業基地、優質特色消費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航空裝備、船舶與海工裝備、菱鎂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車等22個重點產業集群。這其中,相當一部分產業與礦產資源開發及其關聯產業緊密相關。發揮礦產資源穩定、可持續的保障作用是壯大遼寧經濟實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撫順西露天礦。
從稟賦和開發利用現狀看,遼寧是特色鮮明的礦產資源大省,儲量豐富、品種齊全、分布集中。遼寧省自然資源廳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已發現97種礦產,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94種。其中,鐵礦、菱鎂礦、硼礦、滑石儲量居全國首位,膨潤土居全國第二位。全省現有有效礦業權共1072宗,配置好礦產資源對發展礦業及關聯產業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遼寧進入推進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激發動力活力、深化改革開放作為八大攻堅突破任務之一予以重點推進,遼寧省自然資源廳立足職責深化改革。“今年我們在全國率先對省級礦業權審批模式進行徹底改革。”遼寧省自然資源廳負責人介紹說,“維護國家資源能源安全是自然資源部門的重要使命。近年來,我們加強了重大項目礦產資源保障,加快了戰略性礦產礦業權公開出讓,同時進一步深化改革,以優化自然資源領域營商環境助推高質量發展,向改革要發展內生動力。”談及礦業權審批登記制度改革背景,遼寧省自然資源廳礦業權管理處負責人介紹,多年來遼寧省省級礦業權登記像全國大部分省份一樣,一直采取企業向縣級自然資源部門提交申請,縣級、市級自然資源部門逐級審查后轉報省自然資源廳的方式,審查環節多、周期長、效率低等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記者實地采訪時了解到:傳統的礦業權串聯審批流程時間長、環節多。以省級發證權限的礦業權審批登記為例,一個礦業權證辦理平均用時9個月,有的更長。礦業權辦理先是縣局受理,進行初審,包括上縣局局務會集體研究,上會之前橫向征求交通、林業、應急管理、水利等部門的意見,之后上縣局業務會審查,再報縣政府常務會,通過后上報到市局。市局經過科室復核,征求相關科室意見形成匯總意見,然后征求市級相關部門意見,再報市局局務會審議,通過后報市政府常務會審查,審查通過后上報省廳審查。采訪中,市縣基層礦政管理工作者普遍感到,過去該審批登記制度設計是縣市省三級審查,一級審一級,實則層層審查、重復審查,各個環節按照自己對政策的理解進行審查,看似好多人在負責,實則又沒有人能很好地真正負責。這個制度真的需要改革。針對此,有的礦山企業負責人直言不諱:“礦業權證辦理繁瑣是困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障礙。”為了高質量發展,推進礦業權審批登記制度改革勢在必行。縱深推進改革針對問題,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廣泛調研、集思廣益,在吸納相關省份經驗成果基礎上,大膽“手術”,對省級礦業權審批登記制度進行改革創新。2023年,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于加強礦產資源管理若干事項的通知》,明確了按礦種劃分的省市縣自然資源部門礦業權的出讓登記權限。
8月12日遼寧四個探礦權掛牌出讓超2億元。
按照省紀委監委工作部署,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遼寧省自然資源廳集中開展了自然資源系統系列腐敗案件以案促改工作,廳黨組落實主體責任,以案為鑒、以案促改、以案促治,開展礦業權審批流程改革,變串聯審批為三級并聯審批,統一接入自然資源業務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實現礦業權申請、審查等全程線上辦理,并改變逐級審查的辦理流程,采取并聯方式同步審查。改革向縱深推進。2024年5月,遼寧省自然資源廳下發《關于調整優化省級礦業權登記工作的通知》《關于規范省級礦業權登記會審工作的通知》,對省級礦業權登記流程進行全鏈條再造,全面規范了登記管理,標志著省級礦業權審批登記制度改革正式啟動。此次改革內容和做法主要為:一是再造礦業權審批流程。遼寧省自然資源廳開發了全省礦業權業務管理系統并接入遼寧政務服務網。調整礦業權登記申報程序,把由縣級、市級自然資源部門逐級轉報變為企業通過遼寧政務服務網直接向省自然資源廳提交申請。改變審查方式,由省市縣三級自然資源部門串聯審查,改為同步進行并聯審查,全面推進“一窗受理”“一網辦理”,明確要求將礦業權審批時間壓縮至20個工作日以內完成。流程再造,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審批時間較長等問題。二是規范審批行為,實行標準化審批。此次改革一個重要內容是,對省級礦業權審查登記實行全省統一的標準。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關于規范省級礦業權登記會審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對省市縣三級自然資源部門礦業權審查的職責、內容、標準等進行規范細化,明確各級管理部門相關處室、科股依法依職責按照確定的審查內容、標準來審核,不重復審查,確保實現全省范圍內省級礦業權同標準審查。標準化審批,厘清了各級管理部門、各環節的權責,有力地規范了審批行為,杜絕了重復、反復審批,壓縮了自由裁量的空間。三是強化監管督辦。省、市、縣三級的審查時限要求均為3個工作日;各地通過建立“AB崗”工作制度,保障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審查;加強監管督辦,遼寧省自然資源廳每月通報市縣自然資源部門審查用時、審查質量等情況,對審查工作開展不力的自然資源部門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有力促進了改革落實落地。四是全流程服務。遼寧省自然資源廳行政審批處負責人介紹,此次改革從礦業權辦理申報、受理、補正、發證各環節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在申報環節:為解決企業礦業權申請直報遼寧省自然資源廳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細化了辦事指南,對事項辦理范圍、坐標上傳格式、如何調庫等進行詳細說明,易錯的地方增設了重要提示內容,幫助企業提高申報效率;設立專門咨詢電話,實行首問負責制,對企業提出的問題第一時間協調解決、跟蹤問效。在報件受理和會審環節:對可以由政府部門提供的審查材料,如自然資源保護地核實、壓占永久基本農田或公益林論證報告等由縣局直報省廳,無需企業提供;針對企業辦證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堵點問題,定期組織召開座談會,面對面指導培訓,一對一解決問題,真正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后一公里”。在發證環節:礦業權報件經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廳務會審議通過后,一天內完成配號、打證、合同制發等工作,及時通知企業取證。外地不方便的,可提供免費郵寄服務。
2023年5月審批大廳“辦事不找關系 用權不圖好處”。
遼寧以往涉及礦業權登記要件的礦產資源勘查實施方案等5個評審(評估、備案)報告需通過線下方式提交辦理,此次改革加強了礦產資源數據庫建設,逐步將其自動納入礦業權登記資料庫,便于企業共享使用。全流程服務,讓企業辦事“時時有人管、事事暢通辦”,提高了效率。取得明顯成效遼寧省省級礦業權審批登記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大幅提高了審批登記效率。據遼寧省自然資源廳統計,省級礦業權三級聯審改革以來,該廳共審查礦業權報件145件,廳里各處室審查用時平均為0.88天,市級、縣級自然資源部門平均審查用時2.3個工作日;審批登記總時限平均為14.69天,較去年同期縮短70%以上。二是加快了戰略性礦產礦業權投放速度,促進了增儲上產。審批提速助力遼寧省戰略資源保障能力提升,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延續和新增9760萬噸/年鐵礦石生產能力,保障44億噸鐵礦石資源儲量。今年以來,“一礦一策”化解朝陽地區15個礦山歷史遺留問題,恢復鐵、金等礦種產能408萬噸。鞍鋼礦業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基地齊大山鐵礦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近年來隨著開采深度增加,該礦一期露天開采即將結束,已啟動二期露天開采工程。為保障礦石產能接續,鞍鋼礦業實施了該礦深部擴界開采項目,設計開采規模由1800萬噸/年提高至2300萬噸/年。今年5月1日,鞍鋼礦業提出齊大山鐵礦采礦權變更登記申請,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對此采用“三級聯審+容缺受理”。經遼寧省自然資源廳、鞍山局等主動服務,打通堵點難點,該礦企用10個工作日就拿到了證。“我們享受到了改革紅利,感謝自然資源部門。”齊大山鐵礦負責人說,“采礦許可證是合法經營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它,后續的項目就難以開展。省自然資源廳通過‘三級聯審+容缺受理’進行依法辦理,加快了審批速度,解了我們燃眉之急,二期項目擁有5億噸儲量、34年服務年限,這給企業后續發展提供了很大支持。”
三是切實改善了礦業營商環境。礦業權審批登記制度改革使礦業權申報由原來逐級上報改為礦山企業在線上直接申報,減少了不必要的審批環節,各級管理部門依法規范審批,最大限度地方便了企業。今年6月25日,本溪縣套峪金礦提交采礦權延續申請,7月5日就拿到了證。該礦相關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三級聯審’對企業太有利了。以前辦證拿著紙卷,到縣市省層層審批,一次次、一個一個部門地跑,跑完后最后報到省里。正常情況下最快也要三四個月,稍微有點事耽誤了就得八九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現在報卷,在網上一站式直報省自然資源廳,一傳即可。傳完后看有無需要補正的,沒有的話,10個工作日證就下來了。以前,僅是上個會就得等十天半個月。這個新的礦業權審批系統真正為企業解了大難題。”北票市金一礦業計劃投資20億元在朝陽興建年處理量2000萬噸磷鐵開發項目。得益于此次審批制度改革,該企業在遼寧政務服務網提交采礦權延續變更申請后,于6月21日接到正式受理通知,經過一輪補正,7月19日取得采礦許可證。該企業負責人介紹說,以前辦證,企業不間斷地跑,材料被反復審查,要與相關部門逐一溝通。現在企業只要在網上注冊,把電子材料傳到系統,系統就啟動審批流程了,這是真正助力企業發展。“我們切實感受到了遼寧營商環境的優化,堅定了投資的信心!”該企業負責人說。本溪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認為,改革帶來了很多好處。從審批環節看,不是管的人越多越好,相反,管的人少了,使責任明確到部門、到具體的人,才能壓實責任。過去的審批依靠人的素質來約束,現在依靠制度來約束,真正從制度上明確了管理人員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最大限度地方便了企業,讓企業把更多精力投入生產經營,而不是忙于辦手續。朝陽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認為,礦業權“三級聯審”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限,真正實現了礦業權人少跑路,極大地降低了礦業權人的時間投入、資金投入,在優化礦業營商環境上邁出了扎實一步。四是促進了廉政建設。此次改革規范了權力運行,強化了制度約束,如在礦業權會審中,參與會審的部門人員在統一的平臺上按照規定的審查內容、標準開展標準化審批,規范了審批行為,壓縮了自由裁量權空間。同時,礦業權全程網上辦理,改變了報件方式、審查方式,現在辦事人與會審人互不見面,改變了過去辦事人員拿著紙卷跑部門、找關系辦事的風氣等,從制度設計上確保審批人員廉潔從政。改革創新無止境。下一步,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將持續跟進抓好改革舉措落實,優化用礦保障模式,建立礦業權審批綠色通道,跟進做好服務;優選一批礦業權投放市場,吸引更多企業投資遼寧礦業市場,為遼寧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提供有力的礦產資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