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以來,省自然資源廳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錨定打造新時代“六地”目標定位,深入謀劃推動三年行動、開展“八大攻堅”具體舉措,緊盯打好打贏攻堅之年攻堅之戰要求,擔當作為、改革創新、多點突破、奮力攻堅。
當前,全省自然資源領域三年行動計劃各項任務正扎實推進,順利完成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批復;審批建設用地3044公頃,有力保障696個項目用地需求;礦產資源供給提質升級,完成礦業權出讓26宗,成交價達21.7億元;用海保障高質高效,審批項目用海3229.5公頃,超出過去兩年總和;深入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綠滿遼寧”取得新成效。
盤錦市大遼河生態廊道
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支撐保障遼寧全面振興11月27日,遼寧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大連市所轄3個縣(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至此,我省首版“多規合一”的56部省、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部批復實施,成為全國第二個完成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批復的省份,標志著全省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基本形成。國土空間規劃是對一定區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在空間和時間上作出的安排,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2019年,我省全面啟動全省“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成立省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統籌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查、報批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為確保本輪規劃好用、管用、實用,省自然資源廳在廣泛調研和全面征求意見基礎上,研究制定符合遼寧實際的規劃編制審查標準和報批工作方案,組織省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專家咨詢委員會、相關技術支撐單位聯合開展市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技術審查工作,形成時間和質量“雙控雙優”的國土空間規劃審查模式。今年4月1日,《遼寧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獲國務院批復;5月11日,省政府批復鞍山市等12個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6月27日,省政府批復海城市等35個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10月20日、11月2日,國務院先后批復《沈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和《大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11月17日、11月24日,省政府先后批復沈陽、大連兩市所轄6個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56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面立足東北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重大戰略任務,堅持生態優先、系統觀念、節約集約、四水四定、人民城市、治山治水治城等重要規劃理念,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布局,科學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并對海域、海島、海岸線一體化要素開發保護利用作出系統性安排,在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提升城鄉空間品質等方面提出明確的空間管控指引,形成自上而下逐級細化落實《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生動遼寧實踐。規劃編制過程中,56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共同繪就全省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數字化藍圖。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上,統籌協調各行業主管部門專項規劃,極大程度上解決了從前各個規劃之間相互協調不夠,交叉重疊較多等問題。同時,完成了省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數據庫一期建設,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有序共享和應用,為深入推進實現全面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總目標,奠定堅實基礎。規劃陸續實施后,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保障體系的有關要求,我省在全國率先研究制定面向規劃實施的政策文件,進一步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鞏固“多規合一”改革成果。通過指導各市、縣加強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督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法依規解決規劃實施管理的實際問題,切實發揮國土空間規劃戰略引領、剛性管控和要素保障作用,高標準服務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和新時代“六地”建設,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篇章貢獻自然資源力量。下一步,我省將定準抓實各項國土空間規劃改革任務,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進一步完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加速推進全省涉及空間利用的專項規劃統籌管理和整合編制,指導各地差異化按需推進詳細規劃編制,實現鄉村空間規劃管理全覆蓋;加強國土空間規劃政策創新和制度建設,立足于改革創新,更好地解決規劃管理和空間治理實際問題;進一步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信息系統,打造“開放、共享、共建、共治”的數字化空間治理新生態。
營口鲅魚圈海岸修復后景觀
優化要素供給 勁推高質量發展
今年初,葫蘆島市自然資源局收到來自企業的一封表揚信。為何表揚?這事還要從去年說起。2023年,江蘇揚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遼的全資子公司——遼寧優創植物保護有限公司急需拿地開工,作為2023年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重點項目、葫蘆島市“百日攻堅”重點項目,一刻不得耽擱!為最大限度確保項目及時落地,葫蘆島市自然資源局成立工作專班,協同推進項目審批各環節,實現不動產登記證(土地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紅黃綠”三證齊發,企業“拿地即開工”。同時,葫蘆島市自然資源局優化工作流程、壓減工作時間,與省自然資源廳同向合力,做到上報備案、用海報批與驗收審核無縫銜接,從備案審查、審批確權、登記發證到竣工驗收僅用時45天。該項目建設用地的高效審批得益于我省建立的建設用地審批“模塊化”管理制度。近年來,全省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在用地審批上始終以“要素跟著項目走”為大前提,在建設單位確定用地紅線后,第一時間介入,制訂模塊化用地保障工作方案,在履行征地程序期間,指導市、縣政府組織申報材料并同步開展審核工作,大大加快項目用地審批速度,從而使重大項目審批時間全部壓縮到45天以內。在沈飛搬遷用地、遼寧華錦化工(集團)儲運工程等項目中,“模塊化”管理制度均為企業項目前期節省了大量時間。今年以來,我省已審批建設用地3044公頃,保障建設項目696個。除用地外,全省經濟發展也離不開用礦、用海等資源要素支撐。年初以來,全省自然資源系統以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為引領,扎實推進全省資源要素保障工作,為全省發展蓄勢賦能。用礦方面,為滿足央地合作等重大項目需求,我省建立重大建設項目礦業權審批快速通道,采用“并聯受理、聯動辦理”機制,實現礦業權審批與容缺件隨時補充,補正資料同步審查,盡最大可能縮短審批時限。其間,容缺受理鞍鋼集團礦業弓長嶺有限公司井采分公司采礦權延續申請,在企業補充完整材料的第二天即完成審批流程,頒發采礦證;指導朝陽市政府、市自然資源局,共同推進解決建平縣港祿礦業有限公司平面擴界等歷史遺留問題;加快推進五礦礦業營口趙平房鐵礦探礦權延續及探轉采登記手續,提升我省鐵礦資源保障能力。在用礦資源保障上,今年我省已審批探礦權206件、采礦權214件。實施新一輪戰略找礦行動,提交找礦靶區12處,礦產地3處,新增鐵資源量4億噸、硼資源量2.4萬噸、螢石資源量22萬噸。在省級財政出資的29個地質勘查項目中,16個提交了資源量,新增礦產地6處,其中大型1處、中型2處、小型3處。用海方面,今年我省已審批項目用海3229.5公頃,保障徐大堡核電1、2號機組、紅沿河核電等重大建設項目15個,項目用海面積超出過去兩年總和。專班協調、全程跟進大連新機場項目用海,用時兩個半月獲得國務院用海批復,比同類用海獲批項目用時減少四個半月,創造了國內項目用海面積最大、審批速度最快的紀錄。下一步,省自然資源廳將繼續做好用地保障,對重大建設項目實行清單化管理、“模塊化”審批,持續推進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深入實施戰略性礦產找礦行動,再造礦業權審批流程,壓減審批時間,加大商業性探礦權投放力度,推進海砂采礦權市場化出讓。全力保障大連新機場、太平灣等國家重大戰略項目用海需求,加大歷史圍填海處置力度,以高質量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撫順西露天礦礦山修復治理現場
讓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為“美麗遼寧”增綠添彩
10月,一場開工啟動會在朝陽市召開,宣布朝陽北方防沙帶凌河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全面進入施工階段。11月,北票市再次動員部署,提出以最快速度、最大力度、最強舉措,高標準完成項目建設。朝陽北方防沙帶凌河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是2024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競爭性評審中東北三省唯一申報成功的項目,其實施將新增林地659.29公頃、耕地119公頃。該項目的順利進行是我省推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寫照。作為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始終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近年來,以“綠滿遼寧”工程為引領,全省自然資源系統清單化、項目化、工程化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深入實施遼河流域山水工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廢棄礦山復綠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系統治理,取得扎實成效。2021年初,我省遼河流域(渾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排序全國第一通過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組織的全國山水項目競爭性評審,填補了我省“山水項目”空白。項目涉及撫順、遼陽和盤錦三市,計劃完成155個工程項目,完成生態修復總面積87176公頃。項目開展過程中,省自然資源廳實地督導、召開工作推進會、發送工作提醒函,加速推進實施進度。同時,出臺制定《遼渾太山水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山水項目全過程審計咨詢工作方案》,規范工程項目全過程管理。目前已累計完成生態保護修復總面積89927公頃,超額完成最初設定目標。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提升了區域內的水源涵養能力、森林碳匯能力、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能力,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取得較好成效,生物多樣性有了較大提高。作為我國最北部的沿海省份,我省陸地海岸線占全國海岸線長的12%,多年來,自然岸線受損、濕地灘涂面積縮減、海灣生態功能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全省海洋治理任務較為艱巨。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全省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同治、灣區治理一體化推進,扎實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陸續實施了葫蘆島市天角山、營口市大清河口、營口市仙人島3個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和長海縣、凌海市大小凌河口、莊河市三河入海口、營口市、盤錦市遼河口5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十四五”以來,累計完成濱海濕地整治修復2450.8公頃、岸線整治修復22.8公里,有效提升了生態系統質量,恢復了區域生物多樣性水平。在礦山領域,為有效做好礦產資源配置,發展礦業相關聯產業,省自然資源廳組織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推動阜新百里礦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示范工程2024年度項目實施,完成2.19萬畝治理任務,占總任務量接近九成。開展廢棄礦山復綠新突破三年行動,明確到2025年實現43.7萬畝廢棄礦山全部清零。其間,省自然資源廳細化任務安排,組成5個工作組,實地督導推進復綠工作進度,調研未治理圖斑問題情況,共同研究解決方案。截至11月底,全省完成年度廢棄礦山治理面積15.36萬畝,復綠面積4.02萬畝,植樹403.25萬株。
盤錦旱改水項目現場
以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堅守耕地紅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我省是國家糧食主產省之一,擔負著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近年來,省自然資源廳心懷“國之大者”,主動擔當作為,牢牢把握嚴保嚴管、節約優先、統籌協調、改革創新等重大要求,全力推進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落地見效。超額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我省實有耕地7743萬畝,超國家下達的耕地保護任務140余萬畝,圓滿完成各項考核任務并獲得耕地保護獎勵基金。在對市級考核中,將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帶位置足額逐級分解下達,對突破耕地保護紅線等重大問題嚴肅問責、終身追責。經考核,各市均完成耕地保護目標考核各項指標任務。調動地方耕地保護積極性,會同省財政廳研究制定《遼寧省耕地保護考核獎懲基金收取使用管理實施細則》,將獲得的國家獎勵資金全部用于耕地保護支出。“量質”并重保護永久基本農田。我省組織91個縣(區、市)對“三區三線”劃定的625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開展核實處置工作,按照“總體穩定、局部處置”的原則,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積極穩妥進行整改或補劃,核實處置后全省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面積6283.82萬畝,確保全省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有效控制各類建設項目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年初以來,已完成對遼河油田2022年石油鉆井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沈陽市)、遼寧老哈河防洪工程、本溪至集安高速公路本溪至桓仁(遼吉界)段項目設計變更新增用地(本溪段)(寬甸段)、丹東至阜新高速公路新民至阜新段(錦州市)等重大建設項目占用永久基本農田補劃技術核查和專家論證工作,共組織13次專家論證踏勘,補劃永久基本農田641公頃。全面落實耕地占補平衡任務。年初以來,全省批準建設占用耕地面積2.33萬畝,全部做到先補后占、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確保建設占用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結合我省實際,以“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為基礎,以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為核心,全面構建省管總量、市負總責、縣區抓落實的占補平衡新思路,壓實各級黨委、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明確各相關部門具體責任分工,形成新時期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