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街頭華燈初上,而在這個城市“血管”里流淌的電流,如今也有了新疆戈壁灘上陽光的溫度,在傍晚的幾小時里,源源不斷的綠電正通過特高壓跨越山河,向北京錯峰輸送。
近期,我國首次通過市場化交易實現了跨省錯峰綠電交易。自4月以來,新疆送北京的錯峰綠電交易已經開展了4次,累計成交電量超2230萬千瓦時。
錯峰綠電“時間差” 如何串起日光與燈光?
錯峰綠電交易屬于電力中長期交易,它到底是如何串聯起新疆的日光與北京的燈光?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其中的關鍵點就是抓住兩個“時間差”。
一個是光照時間差,新疆與北京有著至少2小時的光照時差。尤其是在夏季,新疆部分區域的光照時間可延續到22時。第二個是用電高峰時間差,北京用電高峰從17時左右開始,而這個時間,新疆的光伏板正“火力全開”地發電。錯峰綠電交易就像“快遞員”,把新疆富余的光伏電“打包”,通過特高壓送到北京。
錯峰綠電如何實現電力資源“時空騰挪”?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新能源交易部主任劉碩介紹,通過從西北向北京地區送電示意圖可以看到,下午五六點鐘北京地區正在進入傍晚,負荷開始攀升,很多重要用戶開始增加用能。這個時候,新疆仍然處于日照條件很好的狀態,它的新能源還有比較強的發電能力。此時,可以通過全國互聯電網,把西北富余的新能源通過電網源源不斷送到北京地區,供北京地區用戶用能。
劉碩介紹,北京與新疆有至少2個小時的光照時差,北京傍晚用電需求大,于是他們想到可以利用天然的光照時差特性,將新疆午后光伏發電高峰與北京傍晚用電高峰精準銜接,推動新疆富余電力能送盡送。
北京用電企業如何參與錯峰綠電交易?
新疆綠電午后發、北京負荷晚間用,北京用電企業如何參與錯峰綠電交易?北京藝術中心最近兩個月一直在使用新疆的錯峰綠電。
北京時間下午四點多,位于北京市通州區的北京藝術中心里,多個劇場正在上演精彩的演出,舞臺在燈光的映照下絢麗多彩,而這背后需要巨大的電能保障。
北京藝術中心技術管理部部長于梟說,演出高峰時期2個小時就要耗費4000度電,而這些電能全部來自于約3000公里外新疆的太陽光實時發出的綠電。
北京藝術中心的能源供應主要來源于電力,月均用電量介于50萬度到80萬度電。從2024年9月起,北京藝術中心開始啟用綠電,綠電使用率可達80%以上,有的月份甚至能達到100%,綠電的使用也顯著降低了藝術中心的碳排放強度。
北京藝術中心的用電高峰時間集中于下午和晚上的演出時段,保證這個時間段的綠電可靠供應十分關鍵。2025年4月,北京、新疆兩地首次實現錯峰綠電交易。藝術中心及時參與交易,現在每天下午4時—6時的用電高峰期實現了綠電的全覆蓋。
相隔3000公里 如何精準匹配發用需求?
在這場交易中,涉及新疆地區的發電企業、北京的用電企業和中間的交易機構、調度機構。其中,光交易機構就有3個,包括負責跨省跨區電力交易的北京電力交易中心,還有分別負責各自區內電力交易的首都電力交易中心和新疆電力交易中心。怎樣才能把相隔數千公里的發用雙方企業進行精準的需求匹配?
首都電力交易中心交易處處長崔東君介紹,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在發電側和用電側實現精準匹配。通過精準收集北京本地用戶綠電交易需求發現,尤其傍晚一些高峰用電的負荷能夠和新疆下午的光伏發電出力相對大的時段能夠精準匹配。
新疆電力交易中心交易部主任宋學強介紹,首都15時—24時需要購電,新疆15時電力富裕,但送出通道緊張,18時—24時通道有輸送空間,可是新疆的太陽落山了,外送能力也弱了,能達成交易的時刻就是16時和17時。
錯峰交易電力最終選擇了從新疆先經過西北地區的交流互聯電網送至寧夏,再通過寧夏到山東的直流工程落地山東,最后再通過華北地區的交流互聯電網送至北京。自4月以來,新疆送北京的錯峰綠電交易已經開展了4次,累計成交電量超2230萬千瓦時。隨著夏季到來,新疆光照時間可延長至20時左右,相應錯峰交易也將延長至20時。
國家能源集團新疆電力新能源公司黨委委員、總會計師容建軍介紹,首先,參與跨省綠電交易可以提高新疆新能源企業的發電量和消納率,也可以產生極具性價比的市場溢價。這種聚焦時段的交易,通過價格信號可以引導他們進行發電時段優化,通過“新能源+儲能”實現更精準“削峰填谷”,讓發電更好適應市場。
如何推動綠電跨省交易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數據顯示,近年來,北京外調綠電規模持續擴大,2024年進京的綠電達到350億千瓦時,預計2025年北京外調綠電規模將超過400億千瓦時。
我國能源資源與負荷呈現逆向分布的特征,大量可再生能源集中在西北部,而用能負荷集中在中東部,這就要求能源資源必須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
2021年9月,我國正式啟動綠電交易試點工作,以市場化的方式推動綠電的使用和消納。截至2025年4月底,全國跨省綠電交易規模已達到500億千瓦時,有效促進了新能源在全國范圍的優化配置。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