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應端:暴雨沖擊超預期,產能收縮力度空前
1.主產區強降雨導致供應端遭遇“硬約束”
榆林、鄂爾多斯遭遇強降雨,多座煤礦因安全排查主動停產。這種沖擊具有持續性:暴雨導致露天礦大面積停產,井下作業因涌水量增加被迫減產,部分礦井需排水后才能恢復生產,復產周期普遍延長至7-10天。更嚴峻的是,國家礦山安監局要求暴雨期間嚴格執行“停產撤人”制度,即使雨停后仍需安全評估才能復產,導致實際有效產能恢復緩慢。
2、進口煤補充作用顯著減弱
6月,國際礦方挺價疊加海運費上漲使到岸價環比持續攀升,遠期貨盤溢價超8%,抑制國內終端采購意愿,我國煤炭進口量同比下滑25.9%。隨著進口煤價格優勢顯現、國內電廠日耗的攀升,印尼煤招標采購增加;同時,在迎峰度夏旺季預期下,預計7月我國煤炭進口量環比或將呈增長態勢,但同比仍將偏弱。
二、需求端:臺風擾動短期需求,高溫驅動中期韌性
1、臺風對電力需求形成“脈沖式沖擊”
7月,三個臺風接連登陸,致使華南地區工廠停工、居民用電減少,但臺風影響具有時效性。隨著臺風過境,后續工業生產將快速恢復,疊加高溫天氣卷土重來,沿海電廠日耗將迅速反彈。這種“驟降驟升”的需求波動,或將導致電廠庫存可用天數壓縮,并觸發大量剛性補庫需求。
2、非電需求呈現結構性分化
鋼鐵、化工等高耗能行業保持擴張,焦炭采購高位振蕩,對高熱值煤的需求有增無減。但建材、農資等民生領域受成本傳導壓力,采購意愿相對謹慎。
三、物流端:運費分化加劇區域價差,港口庫存結構性矛盾凸顯
1、鐵路運費呈現“區域剪刀差”
西北至港口運費較6月初明顯上浮,主要因鐵路“搶罐”導致運力緊張;而中蒙鐵路通車后,蒙古焦煤運輸成本從32美元降至8美元/噸,降幅達75%,這種分化導致區域煤價差異擴大。港口庫存呈現“總量高、結構緊”特征:截至7月25日,環渤海港口庫存雖在2770萬噸以上,但低硫高熱值煤占比不足30%,5500大卡動力煤現貨報價較年初抬升15.6%至650元/噸。
2、臺風對運輸的影響呈現“短期阻塞、長期通暢”
船舶避臺導致港口錨地船舶積壓,部分航線等待時間延長至5天。但臺風過境后,運力迅速釋放,帶動港口疏港效率提升,預計庫存向下游轉移速度將會加快。
四、價格走勢預計:震蕩上行周期延續,結構性機會顯現
1、短期(1-2周)煤價將呈現“產地強、港口穩”格局
榆林面煤、鄂爾多斯原煤普漲,坑口成本因人力單價同比上漲而持續抬升。港口現貨雖成交低迷,但貿易商挺價意愿強烈,5500大卡動力煤現貨價格在650元/噸附近形成支撐。
2、中期(1-2個月)需關注三大變量
(1)主產區暴雨持續時間。若7月下旬降雨帶北移,產能恢復進度將決定煤價上行空間。
(2)進口煤到岸價變化。若印尼煤3800K突破45美元/噸(FOB),國內煤價可能打開新的上漲通道。
(3)電力需求季節性峰值。沿海重點電廠日耗若突破240萬噸,庫存去化速度將超出預期。
風險提示:
若臺風路徑轉向導致南方持續降雨,可能壓制火電需求;若鐵路運費恢復正常范圍,將緩解成本傳導壓力。
建議重點關注榆林、鄂爾多斯復產進度及環渤海港口庫存結構變化,把握低硫高熱值煤的階段性機會。
信息來源:找煤網,僅供參考。